《菜根谭》76:欲人感恩为敛怨之道,为人除害是导利之机
发布日期:2025-08-08 00:31 点击次数:64
图片
《菜根谭》应酬篇36:欲人感恩为敛怨之道,为人除害是导利之机人际交往中,援助他人给他人以恩惠,应该是自愿而无所求的行为。“欲人感恩为敛怨之道,为人除害是导利之机”提醒我们,给人恩惠却总想着让别人感激自己,便是招惹怨怒的途径。为人排忧解难,才是累积功德的机会。因此说,善良的出发点不同,导致的结果也相差千万里。 因此,人要学会付出,还要学会付出之后不斤斤计较,不贪图他人回报,这才是美好的品质。人要善良,就要不留痕迹的奉献,默默无闻的行善。【原文】:处世而欲人感恩,便为敛怨之道;遇事而为人除害,即是导利之机。图片
【注释】:①、攻:想要,希望②、感恩:感怀恩德③、便:就是。④、敛(lian)怨:聚集怨恨。敛,收拢,聚集。⑤、害:销害、害处。⑥、导利:引导利益。⑦、机:转机。【译文】:待人接物总希望让别人感恩戴德,就是在为自己聚集怨恨;遇到事情如果能够多为他人着想,帮助其消除祸害,就是引导利益的转机,这样才能始终使自己处于有利地位。图片
【感悟】:“处世而欲人感恩”,在人际关系中,施恩与报恩,是维持人际关系的两个方面,受人恩惠一定要报答,这是传统文化的精髓,因此有: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说法。但是,从施恩者的角度来说,一旦援助了他人,给了他人恩惠,就会成为别人的恩主。而收到恩惠的人,则要通过各种方式来回报。如果施恩的人,一心想着对方的回报,要对方感恩戴德,那一定会成为对方的一种负担,那对方难免心生怨气,甚至有的人恐惧接受别人的恩惠。因此说:“处世而欲人感恩”,“便为敛怨之道”。图片
“遇事而为人除害”,施恩,不张扬,实实在在为别人做事,而且能为别人消除祸患,“即是导利之机”,这才是把事业引向兴旺发达的契机。其实,关键不在于施恩,而是在于施恩的出发点,如果施恩的出发点是为了让对方回报,谋求达到某种目的,那一定是给对方施加了负担,导致对方的怨恨。施恩图报,那结果就会变成费力不讨好,反而招来怨恨。如果是处于纯洁的目的,纯粹是为了帮助对方解决困难,不图任何回报,这种利他之心,是一个人成就事业的心胸,是累积功德的机会。图片
古人云:“善欲人见,不是真善;恶恐人知,便是大恶”,《道德经》中也说“善行无辙迹”,我们很多人都是在雷锋精神的陶冶下成长起来的,一个人做好事,不为名不为利,是为利他为他,是为人民服务。真正的善良是低调隐忍,默默奉献,不求回报。如稻盛和夫先生所说:“极致的利他,就是最好的利己”,无为而无不为,每一次的善行,都为自己积累了福报,每一次施与善良的机会,都是积累福报的机缘。因为善良利他,福虽未至,但祸已远离。善良做人,感恩前行,心安一生。图片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